太良平老师专访
他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工会副主席、美国Autodesk公司认证教员。主编、参编教材8套,讲授过7门课程,工程制图学习与交流网站(www.askgczt.com)站长——该网站已经正常运行6年了;2010年被评为全校18位“学生最满意的基础课教师”,获Autodesk 认证培训2011年度“全国十佳优秀教师奖”。他是国家三级游泳运动员,祖籍云南,于1982年毕业于西建大环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
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太爷爷,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西建草堂不断完善的历程。笃实新闻网联合草堂校区广播站带您阅读太老师的多彩人生。
美丽的家乡,美丽的童年
记者:您的家乡在云南曲靖市,那里素有“滇黔锁钥”,“云南咽喉”之称,其自然风景更是瑰丽秀美,被多次评为全国十佳宜居城市,那里到底有什么样的景色能够如此引人注目呢?
太老师: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选美中国,曲靖市罗平县上榜了两个景色,一个是罗平峰林——金色的海洋——全国最佳油菜花观赏地;还有就是九龙瀑布——红土地上的飘带。一个地方上榜两个景色,这个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记者:那您小时候有去过这些地方吗?
太老师:小时候去过,我们初一的时候学校组织野营拉练,就是去过九龙瀑布。罗平峰林当然也去过。但是那个时候还小,对于这些景致是不懂得欣赏的,感觉见怪不怪。就像外地人去某个景区感觉很美,但当地人就没太有什么感觉,或者叫熟视无睹?
求学的历程坎坷而又充实
记者:您在那里一直上到高中吗?
太老师:恩,是的。一直上到高中,高中毕业后下乡插队3年,后来考到了建大。
记者:您毕业后一直留在建大吗?
太老师:我是1978年考入建大的,当时叫西安冶金建筑学院。1982年毕业之后就一直在建大任教,所以我现在还是本科学历。这个也有几方面原因,像我是属于比较踏实、安分守己的,就是干什么事情就用心的把它干好;还有就是我这个专业,在当时深造比较难,因为当时研究生招的很少,而且一般是本校在校内招在职的老师,而我们学校当时是不招收研究生的,所当时就想着把老师的工作做好就行了。
记者:每个人的求学经历都会有坎坷,您那个时候更是如此,在漫漫求学之路上,您有什么求学心得呢?
太老师:要说心得,我也没有仔细总结过,这个可以从有些事情上可以体现出来。那个时候学校周末都会放一场电影,放电影之前你可以看到,在演电影之前,所有学生基本没有聊天的,都拿着个小本子,或者是看英语单词,或者看别的。现在如果是那种情况呢,我估计都是在看手机。就是说当时的学习热情比较高。
大学是什么? 课堂还是自学? 社团还是学业?
记者:现在许多同学在课堂上都不能认真听课,觉得老师上课讲的东西不重要或者讲的无聊,凭自学就可以解决,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太老师:我觉得还是课堂比较重要,他跟教材不一样。书想看当然可以看,但在课堂上兴许老师就会讲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有的时候,你把这几个重点弄明白了,他就是收获。
记者:那您觉得怎样上课才能吸引学生呢,或者说怎样才能体现一节课的亮点?
太老师:首先是备课充分,然后就是上课的时候如果你照本宣科,那学生肯定不爱听,所以可以适当加一些与这个课程相关的内容,这个要实时的加。比如讲圆柱螺旋线的时候,我就加了些生活上的例子,在生活中就是这个藤蔓植物,它一般都是右旋生长的,那我们就想是不是因为和高中时候学过的地转偏向力有关?当然这个我也没有确定,但是我就是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同学们去思考,这样学生以后观察事物时思想就会开阔一些。
记者:现在许多同学疲于社团工作,如何处理社团活动与学习的关系呢?
太老师:现在,我觉得现在的社团太多了,草堂校区大概有一百多个吧?社团活动太多,势必会对学习有较大的影响。学生总是在忙于社团工作,学生会工作,学习成了副业。学生课后总是先去做一些别的事情,然后才挤出一点时间来学习,我觉得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你如果是想锻炼一下自己学习以外的能力,这是很好的。但是许多同学加社团只是跟风,不要为了锻炼能力把自己主业荒废了。
记者:许多同学上了大学会感觉有点失望,觉得大学跟高中差不多,就是上课、考试,这种失望往往会变成迷茫,这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您觉得大学应该是怎样的?
太老师:嗯,尽管咱们的同学对大学的理解也不是很到位,但是他有想法,许多同学他想大学跟高中不一样,但是我们目前做不到。这个关键是体制问题。实际上大学应该是自学与教授相结合,老师更主要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这就是关键。但是我们现在依然疲于考试,甚至可以说我们的大学更像是高中的延续,所以让同学感到失望。
太阳明天还会升起,面对生活乐观、积极
记者:大家都觉得您拍摄的照片非常美,摄影对于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像是一种表达生活态度的方法。您有什么诀窍可以拍摄出那么美的照片呢。
太老师:实际上我没学过太多的理论,关键是实践。
记者:一位著名的摄影社说过“一幅伟大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您是否也是这样想的呢?
太老师:对了,就是要带感情去拍摄。比如拍摄草堂校区建设进程这个题材,为了记录整个过程,我从2009年就开始了拍摄,特别是2011年起,只要天气晴好(同时还要没有课)就及时的登上圭峰山顶去拍摄,但是登山就得注意安全(至少得两人以上)才能出行,在我19次登顶拍摄的过程中,我夫人就陪我上去过10次,在2011.12.10这一天,由于路上结冰,我夫人一不小心,滑倒后造成了手臂骨折,等伤好了之后仍然继续陪伴拍片,草堂校区建设图片资料有她的功劳,感谢她为建大做的贡献。
记者:您经常外出登山、远足,像圭峰山您就登了有十九次之多,什么使您拥有这么好的身体?
太老师: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基本每天在时都上早操,而且不需要别人叫。大一锻炼的人还比较多,大二就少了。而我呢,就一直坚持到大四,而且在游泳方面,我达到了国家三级运动员。
记者:最近,中国梦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许多人就直言中国人没有梦想,作为大学生,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实现梦想了,从而变的迷茫,那您认为梦想该是怎样的?
太老师:梦想应该有,这个梦想是要一步步调整的,一个梦想实现了就要有新的梦想。同时这个梦想一定要结合实际,必须是能实现的。梦想太高远他就会显得虚幻。
记者:您如今已经五十多岁了,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中国人常说姜还是老的辣,我想您一定会有一些关于人生的智慧,您能否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太老师:我就是喜欢从细小的事情做起,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去笑对人生,乐观面对。就是说太阳明天还会升起。许多东西不要去斤斤计较,这样就会少许多烦恼,多一些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