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义务支教教师刘晓帆
他们不要一分钱的工资,放弃高薪的工作,从城市来到农村,为117名贫困山区孩子做义务支教老师,只为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将爱心传递,他们就是三位无私奉献来彝良县荞山镇官房村蒿枝小学业务支教的三位大学生,谢文强、刘小帆、刘世阳,这三只正在用青春助燃的蜡烛,照亮着117个孩子人生的起点路。
云南省彝良县荞山镇官房村蒿枝小学是荞山镇官房村四所学校中的一所边远的山村小学,现有学生117人,由于官房村地处高寒,交通不便,分配到那里的教师大多留不住,想方设法考走、调走、甚至辞职。
为了解决这一困难,荞山镇中心学校校长潘修明通过微博向社会呼吁:招募支教教师。这一呼吁得到广大志愿者的响应,有三位志愿者主动申请到边远的蒿枝小学支教。
志同道合,同踏山村支教路
谢文强,20岁的他毕业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当时的他已是一家合伙金融公司的市场总监,当得知山村师资匮乏就毅然放弃较高的收入,报名并怀着满腔的热忱踏上了支教路,列车在高原上飞驰,窗外,大地一望无际,天空蔚蓝而高远,“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在他心头油然而生。
兴奋的他于10月8日到达蒿枝小学,眼前的景象让他感慨——四周人烟稀少,一间低矮的二层平方就是教学楼,孩子们见到送他一同去的老师就瞪眼看着。但他没有灰心,决心将自己理想在这里实现——为山村孩子传递自己的爱。
刘小帆,24岁的他毕业于东南大学,当时在苏州设计院工作,当得知山村急需教师,他放弃了高额的收入背上沉重的背包坐上了长途车于10月11日来到荞山镇中心学校,找到潘修明校长,和校长一起走进蒿枝小学。
一路上,全是稀泥,从来就没有走过山路的他一路摔倒,弄得全身是泥,但到学校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的眼睛,他说:“我回到了我的童年,想到了小时候对知识的渴望,我真切的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的义务与责任!在这里,我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也要给孩子们最亮的光。”
刘世阳,正在上成都理工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当得知山村需要支教教师后,立即向学校提出休学申请,等学校批准以后,在10月11日和刘小帆先后到达蒿枝小学。
这时,正是谢文强老师在上课,透过没有玻璃的窗户可以看见,教室里三个人挤在两个人的桌上,有的两个人坐在一张方凳上,有的甚至没有桌子只是趴在凳子上就学习。
眼前的一切撼动了他的心,让他回想起自己小学时的学习环境,不说有天壤之别也相差甚远!虽然环境艰苦,但看到孩子们渴望求知的清澈眼神,听到孩子们朴实天真的无邪笑声,一切不适都随风而逝。“一见到这些淳朴的孩子,我就喜欢上他们了。” 刘世阳发自内心地说。
注重教学,夯实学生基础
三位支教教师来到蒿枝小学,原来兼顾几个学校的教学的老师们就把精力放在另外的几所学校,将蒿枝小学的教学工作托付给三位支教教师。
三位教师开始分班任教,展开了紧张有序的教学工作。
全面了解班上每一位学生,针对实际进行因材施教。古人云“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上学的第一天刘小帆就走进二年级教室,全面了解每位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全班49位同学作一一的了解,由于学生的基础差,成绩参差不齐,年龄情况更是让他不理解,班上岁数大的13岁,小的则刚满6岁。
村民王发强说“是由于建学籍的原因造成的,原来的一年级可以留级,今年不行,再加上离官房村中心小学较远,四年级要并到那里,远了就多读一个一年级——反正也没学到多少,今年你们来了就有希望了。”
努力转变学困生,“三优”转“入户辅导。”辅导学困生,三位教师商量要给予学困生特别关注,提供优先参与机会。课堂发言优先,要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让学困生发言;课堂板演优先,要选一些学困生到黑板上板演;巡视指导优先,要巡视对象就是那些学困生。几天的教学下来三位教师都发现学困生较多,于是决定逐户对学困生进行家访,单独对学生开小灶,进行单独辅导。
时常,在深夜,三位教师还走在回住处的路上,陪送的家长平常对其他人们讲的就是:“这几位教师真好!要是能教毕业我们家的孩子就好了!”
学生基础差,强化计算题和汉语拼音在学习中的作用。数学课上,三位教师平均每堂课复习计算的时间总是6—8分钟的样子,让每个学生知道这一知识产生的根源,从而理解更深难得新知识。
语文课上,三位教师都很重视学生的汉语拼音的教学,总要花很多时间去培养学生的朗读,因为山村的孩子普通话较差, 重视活动,因陋就简展现特色风采。
蒿枝小学活动场地窄,看着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刘小帆看在心里急在心里。正值杭州联合银行百愿池活动给同学们送来了篮球、足球等。
但学校没有篮球架怎么办?刘老师就找来一个箩筐挂在墙上,不仅给学生上了一堂篮球起源课,同学们在这新建的“球场”上展开了精彩的投球比赛。
学校的体育课没有场地,刘老师就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荒地里上体育课,野外的接力赛、爬山不仅让学生身体上的锻炼,也学会在野外活动中的互相帮助。
美术课上,刘老师把请同事从彝良县城买去的橡皮泥让学生捏自己喜欢的东西,同学们展示出自己的作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刘老师看来,山村的孩子并不缺少智慧,缺少的是见的世面。
关心孩子,多渠道给温暖
冬天,荞山官房属高寒山区,本来就贫困的学生身上衣服不多,上下课冷得直打哆嗦,三位教师用不同方法给学生送温暖,谢文强老师联系朋友为同学们捐冬衣,一件件包裹从远方寄往荞山,学生穿上老师募集的冬衣非常高兴,上课更投入了。
两位刘老师就带着同学们爬山,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既减少感冒,又能更好的学习。在学校里辅导学生冷了,老师们就到学生家里辅导,学生能在回风炉上做作业,及暖和又能提高效率。
留守儿童王照成爷爷王科志和留守儿童周世超爷爷周道芳专门到校邀请三位老师到两家做客说:“你们放学到家帮我们辅导孙子,等我们从地里回来你们又走了,我们的孙子父母又不在家,我们又不懂,全靠你们,学校里教,家里辅导,辛苦了!”
语文课上,三位教师都很重视学生的汉语拼音的教学,总要花很多时间去培养学生的朗读,因为山村的孩子普通话较差, 重视活动,因陋就简展现特色风采。
蒿枝小学活动场地窄,看着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刘小帆看在心里急在心里。正值杭州联合银行百愿池活动给同学们送来了篮球、足球等。
但学校没有篮球架怎么办?刘老师就找来一个箩筐挂在墙上,不仅给学生上了一堂篮球起源课,同学们在这新建的“球场”上展开了精彩的投球比赛。
学校的体育课没有场地,刘老师就组织学生到附近的荒地里上体育课,野外的接力赛、爬山不仅让学生身体上的锻炼,也学会在野外活动中的互相帮助。
美术课上,刘老师把请同事从彝良县城买去的橡皮泥让学生捏自己喜欢的东西,同学们展示出自己的作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刘老师看来,山村的孩子并不缺少智慧,缺少的是见的世面。
关心孩子,多渠道给温暖
冬天,荞山官房属高寒山区,本来就贫困的学生身上衣服不多,上下课冷得直打哆嗦,三位教师用不同方法给学生送温暖,谢文强老师联系朋友为同学们捐冬衣,一件件包裹从远方寄往荞山,学生穿上老师募集的冬衣非常高兴,上课更投入了。
两位刘老师就带着同学们爬山,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既减少感冒,又能更好的学习。在学校里辅导学生冷了,老师们就到学生家里辅导,学生能在回风炉上做作业,及暖和又能提高效率。
留守儿童王照成爷爷王科志和留守儿童周世超爷爷周道芳专门到校邀请三位老师到两家做客说:“你们放学到家帮我们辅导孙子,等我们从地里回来你们又走了,我们的孙子父母又不在家,我们又不懂,全靠你们,学校里教,家里辅导,辛苦了!”